2010年4月24日 星期六

閃光分享會(無誤)

寫在前面:
看本文前必須具備基本攝影概念,例如光圈、快門、ISO等的作用。目的是為了了解閃光燈的基本使用,如果弄不懂一些數據就算了,別把自己腦袋搞昏囉,啾咪。 >_^

##CONTINUE##

一、了解基本性能:
(1)GN值是什麼?
GN值指的是閃光燈的最大輸出功率,說明書一定有寫:
GN=58,@105mm,ISO100
簡易公式:GN=光圈X有效距離(同ISO下)
以580EX II為例,相機在ISO100鏡頭焦距105mm時,全輸出功率為58,在光圈設定F4.0的時候,閃光燈最大照射距離為:58/4=14.5公尺
依照以上的簡單公式,可以很容易手動設置出力(一些閃光燈背後就有貼)。這裡我們可以注意到GN值與幾項變因有關:ISO、光圈、鏡頭焦距(即照射面)。有一些閃燈的標示會故意混淆,例如:
A閃燈:GN=20,@50mm,ISO200
B閃燈:GN=15,@50mm,ISO100
事實上ISO200時B閃燈的輸出功率是大於A的。又:
A閃燈:GN=35,@50mm,ISO100
B閃燈:GN=58,@105mm,ISO100
焦距不同,所以沒有辦法判定哪個輸出功率較大(當然如果差太多還是可以辨別),例如A閃燈在105mm時可能大於58,B閃燈在35mm時也可能小於35,所以購買閃燈時需要注意這些細節。

(2)TTL?AUTO?
挪雞鴨說的好,科技始終來自惰性。所以如果每次閃一下都要算GN、算距離,保證要不了多久,它就會被你賣掉,所以,現在的閃燈有兩種主要的全自動測光模式,這裡只是簡述,不探討各家TTL的優劣。

※TTL
閃燈會先測光,在按快門的瞬間發出一道光線,打到主體後反射進入鏡頭,機身透過進入鏡頭的光線,計算出真正需要的輸出功率並提供計算結果給閃燈,閃燈再輸出真正的功率。以上所有的動作及兩次發光僅在一瞬間,一般人眼幾乎無法察覺。
正因為TTL測光需要閃燈與相機間信號高度的配合傳遞,所以各大廠一直標榜只有原廠的閃光燈才能配合的淋漓盡致。

※AUTO
又稱外部測光,其原理是利用閃燈本身的電眼作為信號的傳遞,閃燈觸發後反射回電眼,電眼依反射量判斷輸出量是否足夠,足夠後即切斷閃燈輸出。
由於不需要與相機做信號傳遞,故不論廠牌皆可使用(呃,我是說大部分),可一燈多用,不過依舊需要自己手動選擇(或輸入)ISO、光圈、焦距等資料,相較下方便性低一點點。

(3)M模式
即手動調節出力,一般調節以倍數調整,最小出力由1/16~1/128不定(視機種),有些高階機種可在一階內分成二到三格作微調。
主要目的是為了固定輸出量,不至於讓輸出功率受到環境的影響。習慣自動閃燈的操作後,建議練習手動模式。

(4)離機
離機有幾種方式:
1.相機內閃控制:除了無閃燈機種跟少數廠牌機種外,現在有許多DSLR已經有內建這個方便的功能。由內閃當作命令燈,以無線信號傳遞,外接閃燈接受命令觸發,此時TTL作用是OK的。

2.離機延長線:一邊接閃燈一邊接在熱靴上做為離機。原廠及部分副廠支援TTL,其他需要手動。

3.原廠無線命令觸發器:直接接在熱靴上對閃燈觸發,可TTL。多使用紅外線信號傳遞,容易受強光及地形影響。

4.光觸發:有的閃燈上有這功能,其他閃光燈可以藉此觸發,不過出力需自己調整,而且任何閃燈光源均會觸發它,有時候會有困擾。有類似的零件可以裝在閃燈接腳來提供光觸發功能,不過聽說並不好用。

5.由主燈觸發:也就是說你至少要準備兩支閃燈,而且有的閃燈不能當主燈…。

6.非原廠無線觸發器:以無線信號傳遞,較不易受到強光及地形影響,缺點是不支援TTL(強者某廠牌聽說有)。

(5)前簾、後簾、高速快門同步
※還不知道快門簾做動方式的人請不要太用力聽這邊。
1.前簾:前簾開啟時閃光
一般多用於靜物,以防閃光後快門持續曝光,物體移動造成晃動。

2.後簾:後簾關閉前閃光
一般多用於動態,常見的長時間曝光+寫字都可使用後簾同步。

3.高速快門同步:
由於閃光燈的照射原理有其同步限制(請不要問原理,要講很久),請注意相機的最高同步速度,高於此速度,畫面會有部分閃光無法至感光原件。那麼白天在戶外使用閃光燈不就會有很多困擾?新的原廠大多能突破最高快門同步,達到全快門可用。做法是利用極高的頻率輸出閃光,讓整個畫面都平均曝光。不過如此一來,閃光燈的有效GN值不但大減,對閃光燈本身也蠻累的(要讓它休息 XD),不建議連續拍攝。

二、配件:
(1)擴散板:一般閃燈支援焦距到24mm左右,加上這玩意兒可擴散到16mm左右,通常內建於閃燈上,拉出即可使用。有時也會為了讓光線柔和點使用。GN值會降低很多。有的時候沒有柔光罩,擴散板也可以拿來應急使用。

(2)反射板:與燈頭平行,可阻擋該方向的燈光擴散,通常與跳燈一起使用,可補正面的神情光。不是每支閃燈都有這個,雖然只要黏一下就有…。

(3)柔光罩:使生硬的閃光變得柔和,是一種聊勝於無的東西。

(4)濾色片:改變閃燈色溫,是一種不會用千萬不要裝會的玩意兒。

(5)外購柔光罩:有內閃用、肥皂盒、碗公、馬桶、方形、圓形、大型等幾種,請依需求購買,例如碗公或馬桶型是打跳燈用的,大型的較笨重且出力減損很多。

三、基本用法:
※內閃也很好用
一般對內閃的印象不外乎:GN值低、不能高速同步、只能直打,光線生硬、廣角端容易被鏡頭遮住等,不過除了當無線主燈控制外,應急的時候也是會發揮很大的功用。例如補人物的眼神光,一點點的光線即可,這時一些沒有內閃的機種可就哭哭了。現在還有內閃用的簡易配件,可以增加內閃的效用。

※機身基本設定
在這裡我們只討論閃燈自動模式(TTL、AUTO),並以手持相機的情況下拍攝。一般閃燈使用以M模式為主,由GN值的定義中我們知道閃光燈是不受限於快門的(只受限於最高同步),我們依照現場的光源設定好ISO、光圈及快門,注意的是,這裡所謂的設定指的是背景,主體是藉由閃燈來打亮。例如在宴會中,相機可接受ISO為800,光圈F5.6確保景深,快門1/50避免手震與移動。其他就交給貴珊珊的閃燈吧。

(1)直打
就是直打,對於鏡頭前面的主體毫不猶豫的照亮它。光線會較生硬,背後也會產生強烈的影子,市面上一大堆柔光罩就是為了讓畫面看起來柔和點。不過有時候硬調的光線看起來會使主體邊緣銳利,會比較有立體感,見仁見智,使用方式也不需要侷限喔。
注意:直打的時候,如果主體不在中央需注意選擇對焦點。一般使用中央對焦點對焦後改變構圖者請務必使用曝光鎖,否則TTL會誤判,造成主題過曝。強者某廠牌有對焦距離鎖定,可以忽視此問題。
相機設定:光圈、快門與ISO以背景為主,閃光燈補主題,直打會建議閃燈-1/3~2/3EV左右。

(2)基本跳燈
這裡的基本跳燈指的是單純向上跳燈。
跳燈的原理是將光線打上天花板,利用天花板的反射來打亮主體,優點是光線經過牆壁大面積的反射後會變得很柔和、自然。由於光線來自上方,所以不會在背後產生難看得影子。缺點是閃燈需輸出較大功率以應付反射的損失,影子的方向需注意,反射顏色會有影響。還有……適合的天花板不一定都有 XD
注意:天花板的高低與閃燈出力、角度有影響。所以到了場所切記先試拍個幾張,調整閃燈角度與出力,由於室內的狀況較多,這邊會建議讓TTL或AUTO來效勞,手動會比較辛苦。
相機設定:光圈、快門與ISO以背景為主,閃光燈補主題,建議閃燈+1~1 2/3EV左右。

(3)進階跳燈
進階的跳燈除了正規向上跳燈外,還可以往左右跳、往後跳、離機跳、利用配件跳、各種不同材質跳燈等。
注意:沒什麼好注意,因為全部都要注意 XD
相機設定:光圈、快門、ISO、與閃光燈出力都隨便你。

2 意見:

Jonathan 提到...

閃不停

LI-LI-CHOU 提到...

拍手,我也可以分享一些使用心得

張貼留言